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逐梦红星·牧兴乡村”社会实践团作为2025年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队,赴新疆喀什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
课堂融普语,田野启新知
社会实践团在喀什铁热木乡正式启动“鲁喀童声”普通话推广行动。教学过程中,团队特别设置了“红色故事广播站”培养听力理解能力,开展“每日一句”情景对话强化口语表达,建立“普通话读书角”提升阅读水平,组织“汉字书写大赛”规范文字书写。

这些扎实的语言教学工作,不仅帮助孩子们掌握了新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打开了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二年级的维吾尔族学生阿卜杜拉·艾山在参加培训后进步显著,从最初的害羞不敢开口,到现在能够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阿卜杜拉笑着说:“我最喜欢‘每日一句’的对话游戏,现在我能用普通话讲一个小故事了,以后想去北京上大学。”
农技通四海,乡音变金桥
社会实践团深入当地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结合农户实际需求,重点教授畜牧生产常用词汇和基础交流用语,帮助农户更好地掌握现代畜牧业生产知识。

普通话正成为提升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的“新农具”,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养殖户阿卜杜拉欣喜地说:“以前卖羊要靠翻译,现在我能用普通话和老板谈价钱了!”
志愿传雅音,社区满春风
社会实践团深入喀什社区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依托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阵地,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面向老年居民,团队开设基础用语小课堂,重点教授就医、购物等生活场景的普通话表达;针对青少年,则通过经典诵读、儿歌学唱等趣味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在铁热木乡文化广场,每周二、四、六举办的“普通话交流日”活动吸引了不少各族群众参与。团队成员坚持在日常交流中规范使用普通话,有效促进了社区普通话普及和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截至目前,“逐梦红星·牧兴乡村”社会实践团队已开展推普教学60课时,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从鸢都到天山,这群青年志愿者用普通话搭建起鲁喀连心桥。团队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推普工作,持续推进“鲁喀童声”行动,建立“云端推普课堂”,开发双语学习手册,培育“小小推普员”,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喀什大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