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刘晓东,山东寿光人,2010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青年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获寿光市优秀文化人才奖、优秀文化工作者、紫荆花诗歌奖、黄山杯文学艺术作品奖等荣誉。作品见于《参花》《三角洲》等刊,著有诗文集《惟闻钟磬》等。
2010年10月,我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牧院门口,书包里那本翻旧的《海子诗选》在秋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晕。青草与消毒水交织的气息里,命运的伏笔已然埋下——图书馆闭馆时的琴声、解剖课标本架的飞蛾,悄然滋养着一个文学梦。
牧院时光,书香与远方的新起点
初入校园,面对解剖台上的动物骨骼,我时常出神。直到语文老师那句“牧牛牧羊亦牧心,文字也是自由的牧场,在学校里可以有多方向的成长”像一束光照进了我藏在饲料配比表后的文学梦。从此,我在专业学习之余,如饥似渴地汲取文学养分。在《动物解剖学》扉页的折痕间,抄录《楚辞》诗韵;在抗生素瓶上凝结的晨露里,默念《诗经》音律;用书香与远方开启新起点。
寒暑假时,我揣着打工攒下的钱,用脚步丈量世界,在越南河内的老茶馆听盲艺人弹奏古调,在南京秦淮河畔临摹斑驳碑刻……这些行走的见闻,最终都化作笔下动人的篇章,为日后文学之路埋下珍贵的伏笔。
跨界破圈,用文字耕织城乡脉络
毕业后,我带着牧院赋予的跨界思维踏上征程。解剖课练就的逻辑,实验课磨出的耐心,用文字耕织城乡脉络的毅力,全被我揉进了城市规划与文史编纂里。
最骄傲的是参与“仓颉造字传说”申遗的岁月。为拍仓颉遗迹,在弥河沙窝里晒脱两层皮;为丹河示范园项目,熬夜一个月瘦了20斤。后来,参与创办乡愁艺术会馆,开办《仓颉文化报》,组织仓圣文化艺术节。这些努力终化作“寿光文化之星”“圣都文化奖”的耀眼光芒。当祭仓大典的鼓声震落槐花时,我突然明白:文化传承的真谛,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文学之路,从习作到加入省作协
2024年冬,山东省作协的入会通知如一片雪花飘落掌心。从牧院宿舍应急灯下的诗行,到作品登上《诗选刊》《参花》;从出版《惟闻钟磬》,到荣获“紫荆花”诗歌奖,这条文学路走得坚定而从容。
当文坛前辈惊叹“畜牧专业的诗人”时,我笑答:“我的诗行里,带着苜蓿的清香。”正是这种专业严谨与诗性浪漫的奇妙融合,让作品获得了“恰到好处”的评价。如今,受邀参加各类文学讲座,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等专业组织,我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

田园写诗,在蔬菜大棚里种月亮
五年前从原单位辞职,我将一箱工作日记埋在梧桐树下,里面夹着未完成的诗稿:“老人手持长鞭,把羊群驱赶进时间……”如今站在智能温室里,看无土栽培的番茄如红灯笼垂挂,总会想起寿北盐碱地里倔强的碱蓬,它们把根扎进苦涩,却结出玛瑙般的月亮。
在园区,我向国际嘉宾介绍自己参与的蔬菜种植标准后,转身用方言为老乡讲解蔬菜病虫害防治,这种自如切换,恰是牧院“厚德敏行、允智允能”校训的最好诠释。露珠凝结的棚顶让我想起图书馆的玻璃花窗,手机微光映照的黄瓜卷须,恍惚间又见那个在宿舍借应急灯读《庄子》的少年。
对抗虚无,把平凡酿成诗的美酒
上个月整理上千首未发表的诗稿,发现每个字都在对抗虚无。有趴在草垛里用树枝写字的小孩,有蹲在养鸡场角落记录的少年,有用霜花在玻璃上写《岳阳楼记》的青年。老乡们说我的文字“带着泥土味的锐利”,或许正因如此,他们才愿坐在大棚前,听我把种植技术写成散文,将乡村故事谱成诗剧。
偶尔重返母校,看着怀抱专业书的学弟学妹,总想起恩师的教诲:“真正的成长,是让每个身份都成为灵魂的养料。”从牧院学子到青年作家,我始终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就像碱蓬熬过苦涩终会结果。而我的笔,就是那株永远向阳的植物,在时光里不断抽枝、开花,将平凡酿成诗的美酒。
值此母校七十华诞,谨以赤子之心祝愿:七秩薪火相传,百年桃李芬芳!愿学弟学妹们以专业为舟,以创新为帆,在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远航!
文章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kLHQgLpqszMqktGiQ0aX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