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赵学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人,2016届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现任宁夏灵武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
求学路上的破茧成蝶
2013年高考前夕,一场家庭变故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放弃了本科院校,以“技可安身”的务实考量,选择了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大学期间,我在招生办勤工俭学的经历成为职业生涯的重要伏笔——当多数学生满足于机械答疑时,我主动梳理咨询高频问题,创新招生式沟通法,成为唯一能独立接待考生家长的学生骨干。老师们戏称我“眼里有活”,而这段与考生家长打交道的经历,让我早早历练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沟通智慧,也埋下了“用专业服务基层”的初心种子。
基层一线的淬火成钢
2016年,我以综合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宁县农牧局鸣沙镇农牧服务中心。在乡镇防疫一线,我背着30斤的疫苗箱穿梭于村落,凌晨蹲守屠宰场做检疫,双手被牲畜蹄角划出的血痕结痂又破。这份“接地气”的磨砺,让我将课本上的病理图谱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战经验。当同期入职的年轻人抱怨基层琐碎时,我却在半年内跑遍全镇50余个养殖场,成为服务中心和养殖户口中的“行走数据库”。
2017年破格调入机关后,我迎来更大挑战。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面对133个村的资产清核“硬骨头”,我带着计算器扎进村委档案室,白天丈量土地,夜晚核对账目,3个月内形成最终的资产清核报告和台账,为后续农村“三资”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更让我自豪的是,我用专业知识指导我的帮扶户从事养殖,为帮扶户的子女介绍工作,通过科学养殖让他们一家摆脱贫困,日子越过越好。我和帮扶户的故事成了单位同事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鲜活教材。
泥土深处的信仰扎根
在灵武市农业农村局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写着“非常住户信息”,这是我在驻村开展工作时的“民情备忘录”,也见证着我的成长。2024—2025年,我牵头承办全国“村字号”品牌推介活动,从“村跑”“村舞”活动场地布置到嘉宾对接全程“零失误”,收到各省农业农村部门的感谢信。十年如一日,我始终以“把群众小事当心事”的赤诚,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锚定着新时代青年的坐标——当青春与泥土共振,每一笔民情记录都会生长成希望的根系,每一次专业坚守都在为乡村的明天埋下注脚。
从防疫员到改革先锋,从驻村青年到活动组织者,我的成长轨迹始终与“泥土”紧密相连。当昔日同学开着豪车返乡时,我正蹲在养殖户圈舍里观测羔羊体温;当亲友劝我“换个赛道”时,我刚调解完土地纠纷。在我看来,基层不是“镀金池”而是“炼金炉”,把论文写在田埂上,把青春播撒在农户家,才是新时代新农人的青春注脚。
匠心不是口号,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坚持。如今,我仍奔波在乡村振兴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赋能产业,让青春在泥土里扎根,让梦想在实干中结果——这,或许就是对“匠心”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