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院故事丨从这里出发,我一路逐光而行——曹胜亮

作者: 时间:2025-09-11 点击数:


作者简介:曹胜亮,山东嘉祥人,2010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农学博士,现为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3项,横向课题2项,在《Veterinary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转化科研成果1项。

牧歌初鸣:慈师暖意启新程

2010年秋,我怯生生地踏入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8班宿舍。宿舍门打开的一瞬,班主任孙月华老师竟准确无误地叫出了我的名字——这声呼唤似春风化雪,消融了初来的忐忑。在第一次班会上,老师掷地有声:“记住,从今往后,你们对外只有一个名字,‘10大牧八’!”这几个字被郑重刻入班级灵魂。我接下班级学习委员的担子,从此与“10大牧八”命运与共。

无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坚持每日的早操;宿舍里,每天被褥皆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凝聚着专注......日复一日的严苛自律,悄然赋予我沉静向学的定力。

禽舍砥砺:实践唤醒专业热情

在都振玉老师推荐下,我加入了养禽协会。当指尖首次触碰到雏鸡那柔软的绒毛,第一次在解剖台上屏息凝视,小心翼翼地剥离组织、辨识各个器官……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触碰,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好奇与热爱,使得书本上的知识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跃然纸上,生动而有力。

从那时起,每个暑假我都会深入养殖场,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炎炎烈日下配料喂水,在深夜里巡查畜栏,这些都让我更加明确了职业方向。

攀登不止:暗夜星光铺就学术长阶

2013年,我通过了专升本考试,踏入全新战场。图书馆的灯光是我忠实的伙伴,一路伴我叩开研究生的大门。

读研三年,实验室成了我的第二个家。无数夜晚,校园沉入梦乡时,唯有仪器微光相伴,我独自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凌晨归舍是常态。记得第一次站在学术会议的讲台上,虽然紧张得声音颤抖,但内心却清晰地感受到了成长的强大力量。

博士阶段,在实验室熬夜的日子更成日常。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每一个字句都凝聚着孤灯下的汗水与心血。当博士服的衣角拂过礼堂台阶,当毕业证书捧在掌心的那一刻,那沉甸甸的分量里,装着无数个伏案疾书、反复调试的日夜,更藏着我自踏上学术路便从未动摇的初心——学海无涯,攀登不止。

薪火相传:讲台上续写牧院荣光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2021年,我以教师的身份站上了讲台。身份转换,初心不移。面对讲台下青春洋溢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当年牧院教室里那个专注的自己。我将自己在实验室、在养殖场一线得来的知识倾囊相授。我深知,牧院赋予我最珍贵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知行合一”的执着。

值此母校70华诞,我满怀赤诚感恩:谢母校培育,谢恩师教诲!感恩母校以“厚德敏行 允智允能”滋养我懵懂青春,以“10大牧八”之名,熔铸我终身不渝的归属感!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