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陈杰,2010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畜牧兽医中心干部,负责全县“三农”政策研究,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等。
我出生在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的偏僻山村,求学路从幼时起便满是艰辛:每天要走3公里山路去村小,5年级起便开始寄宿,“走出大山”是我坚持下去的唯一信念。尽管家境不富裕,但父母始终支持我和姐姐读书,靠养蚕、种食用菌的辛苦收入供我们上学。
高考报志愿选校时,我陷入迷茫。家人的一句分析点醒了我:“人离不开吃,养殖业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学养殖相关专业好就业。”于是,我将畜牧兽医定为目标专业,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成为了我的首选。当录取通知书跨越千山万水寄到手中时,我紧紧攥着它,知道自己与母校的缘分就此开启。
2010年9月,在姐姐的陪伴下,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坐了20多个小时绿皮火车来到山东。到校第一晚,大脑里还残留着火车“上下起伏”的颠簸幻觉,至今记忆犹新。从火车站坐公交路过热闹的人民广场,再到学校门口时,那条宽阔平整的柏油路让我瞬间怔住——那是我长这么大,见过的最宽的马路。来自山区的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模样,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多了几分期待。
进入校园后,我被分到“10大牧八班”。班主任孙月华老师第一时间到宿舍打招呼,关切地询问我们的情况,那份温暖瞬间消解了我的陌生感,也让我很快和舍友熟络起来。随后的军训更是让我们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少年迅速凝聚,现在回想起来,最能团结人的就是“一起吃苦,一起走过一段艰难却又充实的日子”。
牧院的生活,彻底打破了我对“大学很松散”的刻板印象:早上要按时跑操、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晚自习要集体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起初也觉得严格,但慢慢发现,正是这份“不松懈”的办学要求,加上固定班级、固定教室的学习模式,让我们能沉下心来专注学业。更难得的是,无论是理论课上细致的讲解,还是实操时手把手的指导,老师们都带着“倾囊相授”的用心,让我真正在大学里学到了能“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也从一个懵懂的山里少年,慢慢走向成熟。
在牧院的几年,我学到的远不止课本上的专业知识,更收获了“独立成长”的智慧。离开父母的庇护后,我开始独立面对选择:选社团寻找兴趣方向、选兴趣班提升技能、选就业方向规划未来,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思考、主动尝试。我摆过摊卖小吃,练厚了“脸皮”;参加歌手选拔赛,哪怕唱几句就忘词,也锻炼了胆量;参与辩论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跟着同学去养殖场参观,增长了专业见识;做过服务生兼职,更快适应了社会……在这里,我练就了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磨炼了意志,更学会了“从思考到行动、让行动变现实”的思维方式,懂得了“想到、做到、做成”的道理。
毕业后,我当过养兔场技术员、饲料销售员,最终选择回到家乡陕西,通过考试成为一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乡镇农业技术员到乡村振兴政策研究员,我扎根基层驻村扶贫4年,亲身经历了脱贫攻坚战的点点滴滴,如今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
走到今天,我深知离不开母校和老师们的悉心培养,离不开母校厚重文化的熏陶,更离不开母校精神的支撑。“厚德敏行,允智允能”的校训,我始终铭记于心。未来,我会继续将校训精神融入服务县域“三农”发展的实践中,为建设农业强县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值此母校70华诞,虽远在西北,我仍要献上最真挚的祝福:愿母校蓬勃发展,薪火永传!